近日,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在209室召开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“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协同深化”专题研讨会。全院教师参会,围绕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、服务地方产业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”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。
本次研讨会紧扣学校“立德树人,改革创新,提质增效,特色发展”总要求,聚焦“如何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”“如何强化有组织科研、加快成果转化”“如何推动学科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”三大关键问题,教师们结合化学、环境、化工等专业实践分享见解,从科研组织、育人融合、区域服务、成果转化等维度提出落地建议,构建起“科研-人才-产业”协同发展的清晰路径。

“有组织科研不是‘大而全’,而是要‘专而精’。”张胜海在发言中直指科研与产业脱节痛点,提出学院应围绕现有优势领域细化方向,组建灵活高效的“微课题组”,实现课题研究与地方产业需求动态适配。在产学研落地层面,他强调“做实”与“接地气”的核心原则:优先对接安康本地中等规模企业,通过陪伴式技术服务攻克核心难题,避免合作流于形式。同时,科研布局需兼顾传承与创新,在巩固传统优势领域的基础上,重点拓展富硒材料、绿色化工等契合区域特色的新方向,以实干成果支撑地方产业升级。
杨斌结合化工行业转型需求,提出“以产学研协同重塑人才培养体系”的创新思路。他指出,面对化工产业绿色化、智能化发展浪潮,急需培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,而产学研融合是关键路径。具体而言,需围绕“双碳”目标等国家战略优化专业布局,将企业真实技术难题转化为课程案例与毕业设计课题,构建“校企双导师制”实践平台,并建立涵盖科研成果、学科竞赛等维度的能力导向评价机制,引导学生从“知识接收者”转向“创新实践者”,为产业升级输送高素质人才。
金文婷从环境生态专业视角出发,强调科研需“扎根区域实际,从真实问题中找方向”。她以汉江上游洪水预测、水资源调配等现实挑战为例,提出这类区域发展痛点正是科研与产学研融合的“活题库”。为破解资源壁垒,她建议教师主动构建合作网络:一方面依托导师积累的项目资源明确研究方向,另一方面通过师兄师姐的实践经验获取项目参与机会,在协同创新中把握行业需求。针对应用型院校科研产出顾虑,她以“扎实深耕即可突破”鼓励同仁,强调立足地方需求开展研究,同样能产出高水平成果,建立创新自信。
金成召结合自身研究方向,分享了“科创成果落地服务地方产业”的具体实践。“科研不能停在实验室,要走进企业车间”。金成召表示,目前正积极对接安康本地化工、环保企业,推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,力争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推动地方产业升级的“实招”,为安康生态保护与产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。
研讨会尾声,学院院长袁光辉总结指出,教师们的分享立足专业、紧扣区域、聚焦实效,为学院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协同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。后续学院将系统梳理研讨成果,从“微课题组”建设、校企合作平台拓展、教学与科研协同机制完善等方面制定具体计划,推动科研成果更好服务地方产业、反哺人才培养,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与安康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更多化环力量。
撰稿/张芯 摄影/胡俊霞 审核/黄婷